“制造业当家 金融有作为”系列深调研②
“木浆的价格涨得太快了,一下子资金缺口就很大。”湛江廉江市盛大木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谭小清对年初的“涨价潮”冲击还记忆犹新。
“受影响的不仅是我们,还有整个产业链。”就在谭小清着急之时,来自建行的一笔80万元贷款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原来,两年前湛江晨鸣与建行签订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协议,可为其上游供应商解决融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广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金融机构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助力广东打通产业链资金“断点”?以供应链金融的思路来破解中小微融资难题,需要解决哪些“痛点”?
从核心独好到核链共好
打通产业链资金“断点”
“当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在融资上遇到‘堵点’时,我们的生产经营也受阻。”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高端制造装备供应商,公司副总裁雷鸣告诉记者,围绕着明珞有大量小微供应商,他们有的就二三十名工人、十来台机床,却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汽车产业链的付款周期较长,供应商们扩大产能、购买设备升级都需要资金注入,但融资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
在广东,还有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也和明珞装备一样面临着因融资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问题。根据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截至2021年,全省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约630万家。在广东突出制造业当家的背景下,大量灵活创新的中小企业,是确保广东制造业产业链稳定的关键。“有时候整个产业集群发展,可能就差一瓢‘水’。” 专业从事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广东鑫光智能总裁付明涛感叹。
然而根据央行统计,小微企业平均要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第一次获得贷款,而小微企业要熬过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容易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如何突破轻资产中小微企业的征信空白、让企业获得首次贷款,成为银行助力广东制造业产业链稳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按照传统的银行授信标准看,很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因为规模小,没有固定资产,获得融资难度极大。”中行广东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传统的企业金融视角来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收集信息、控制风险和控制成本三个环节存在困难,同时因缺少抵押物,往往难以获得融资。
此外,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获取中小企业相关业务信息需要投入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过往,为了追逐效益最大化与风险稳定性,金融机构形成了更热衷于服务大型企业的偏好。
“在新的环境下,大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从核心独好到核链共好变化。”一家国有大行广东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因此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是银行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方案之一。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A企业是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尽管他自身没有抵押物,但只要手握核心企业的订单,存在应收账款,我们就可以判断他有还款条件,可以进行放款。”上述负责人介绍,这是从产业链视角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新的评估和审视。“比如很多中小微企业,尽管自身规模小,但确实依托产业链,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稳定的订单。”转变视角,不少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所处的产业链进行整体开发,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尝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老大难问题。
紧抓产业集群政策风口
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思路破题
供应链金融并非新思路。从2006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就不断对此进行探索。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供应链金融仍存在诸多痛点。
“在传统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如果需要以占用大型企业风险敞口的方式来为其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大企业的配合意愿并不强,因为对它的直接益处非常弱,普惠金融仍然难以落实到中小微企业身上。”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普惠金融部高级经理刘平表示,这是因为处于产业链强势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不仅需要其有主动性积极性配合参与供应链金融,在操作上,更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成本,才能对上下游一级以外更多层级的供应商和经销商进行触达。
如何调动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积极性,成为多家金融机构不得不面临的新挑战。“要做好供应链金融,要利用好核心企业信用的溢出,为中小企业增信,而不是给核心企业增加负担。”浙商银行广州分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车宇轩表示,要让制造业链条上的核心企业感受到参与其中是合则两利的事,才能调动企业牵头的积极性,以此给链上的中小企业赋能。
调研中,记者发现,在广东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围绕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以供应链金融的思路来破题,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服务互动,拓展金融服务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诸多机构探寻的破解之法。
如相较于传统银行注重解决单个企业融资问题,多家金融机构开始转变思路,从产业集群的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创新融资方案,以供应链金融为抓手,打通“融资最先一公里”,助力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升级。
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政银合作,金融机构开始从源头上锁定客户,批量获取产业集群中的优质制造业客户及项目信息。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针对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先后与五大国有银行及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开展政银合作,“十四五”期间将提供融资共超2.7万亿元。
在具体行动上,如中行广东分行为“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提供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聚焦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同时还制定了《创新供应链金融行动方案》,成立创新供应链金融发展小组,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
正是在这一产业集群专属融资服务方案的带动下,明珞向广东中行推荐的10家产业链上的小微供应商贷款都陆续得到了落实,让明珞的产业链融资问题得以解决。
“因为产业集群具有区域性、网络性、共生性的特点,用产业集群的思维来做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面对的就不再是单一的企业,而是一个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很多家企业,成本也会大幅下降。”工行广东省分行公司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晏彦说。
根据广东银保监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辖内银行机构已累计为2.25万户产业链核心企业提供日常周转资金支持超1万亿元。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累计为超过8万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1.33万亿元资金支持。
控制“双重风险”是关键
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成为业界期待
“作为核心企业,我们会主动想办法帮助下游经销商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获取充足资金,经销商卖得好了,对我们而言是‘双赢’。”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金融及资金高级经理刘晓玲一度为下游经销商融资的问题困扰,为下游客户找到更好的融资方式,成为了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在一场合作洽谈中,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提出了一个法子来为埃安供应商融资打开局面。“我们尝试把做汽车监管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引入到供应链金融里。”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埃安、银行与第三方监管机构“业务直联”后,银行就能了解到经销商采购的真实信息,当经销商归还银行垫付款后,凭借有效凭证即可提车。
埃安的案例折射出一个事实——在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中,既存在供应链风险,又有金融风险,只有加强对企业信用、交易背景真实性的控制,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双重风险”的蔓延。
银行机构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记者调研发现,随着供应链金融在广东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迭代,各家银行探索出应对“双重风险”的不同路径。
例如,广东中行则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用“闭环”的管理模式来应对这类风险的经验。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广东中行为其定制了一套针对消费终端经销商的融资方案。“通过华为推荐优质经销商清单,我们批量续做产业链集群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华为向银行提供经销商已授权的供应链数据,银行为经销商审批贷款仅用采购华为的产品,后期华为会继续提供数据帮银行做贷后预警监管。”中国银行广州越秀支行陈毅格说道,如果某经销商采购量不足产生降级或是出现了负面信息,银行都会从核心企业处得到及时反馈。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供应链金融风控“痛点”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共同选择。
车宇轩介绍,浙商银行广州分行通过物联网设备直采数据,在经过边缘计算处理和提炼后形成业务数据,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将其上链存证,保障数据的一致性,解决风险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不良率比较低,明显低于全行其他业务的平均水平。”
当前,新一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变革调整,不仅对广东补链、强链、固链、稳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展望未来,记者调研发现,打破“数据孤岛”,建设数据化、线上化、场景化的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成为诸多银行和企业的期待。
“希望能有更多可对接的统一数据归集扎口,让银行可以获取企业标准、稳定、可进行标签化管理的数据,降低互联互通成本,促进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资产。”刘平认为,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普惠金融业务,还需要政、银、企多方合力协作。
记者手记
供应链金融创新
须绷紧风险之弦
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出现任何“断点”“堵点”都将牵一发动全身。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制造业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积压,中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为产业链提供“润滑剂”。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银行机构正积极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深入挖掘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客户资源,创新供应链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
要注意的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不能违背金融规律,银行金融机构必须始终绷紧“防范金融风险”这根弦,对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金融业务操作风险、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风险等应时刻警惕。
因此,银行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面向供应链金融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专业化内部工作机制,强化合规管理和信息科技系统建设,探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依托核心企业和相关方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的控制能力,加强对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的尽职审核与专业判断,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周美霖 陈颖 唐柳雯 黎华联 张艳 唐子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