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联通助力提升湾区一体化水平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形势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十二届广东省委着眼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立足广东省情发展实际,提出并不断深化完善“1+1+9”工作部署,将之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方案和施工图,持之以恒抓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从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深化落实‘1+1+9’工作部署”专栏,聚焦呈现广东通过深入实施“1+1+9”工作部署,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丰富实践,敬请垂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9月,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对外发布,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引擎。
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提升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关键。近年来,广东着力推进“湾区通”工程,广东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着眼全局选准切口,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交通、通信、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作为、率先突破,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一项项大湾区互联互通民生举措的出台,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助力大湾区提升一体化水平。
硬件联通??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
千吨架桥机漫步高空,犹如蛟龙出海,在黄茅海上空正式开启“搭积木”模式。5月7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东引桥首跨节段梁过孔作业顺利完成,吹响了加速工程建设的“冲锋号”。
如今,大湾区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让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跨江跨海通道“成团出道”。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已超越东京、纽约、旧金山等国际湾区。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成型。“十三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铺开,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莞惠城际、广清城际广州北至清远段等建成通车,城际铁路里程达476公里。《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构建以广佛、深港、珠澳三大发展极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跨珠江口三大主轴为集聚的城际铁路网。
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2018年白云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产;2019年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工程T2航站楼顺利投产;2020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2021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开工……
跨城跨境通勤持续优化。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自去年9月8日开通以来,目前出入境客流量已突破500万人次,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月通关客流量将近100万人次,开通5个多月客流量跃升全国第二。
目前,广东携手港澳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一小时生活圈”。
规则对接??
推动8大领域职业资格认可
3月29日,广州市企业一网通平台“穗澳通”澳门服务处正式揭牌,通过一站式商事等级服务,创新推动开办服务前移、离岸全程电子化办理,便利澳门特区申请人在穗创业投资,快捷落户广州。
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广东加快推动三地打造更加趋同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目前,广东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此外,广东推动制定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粤菜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
“湾区通”工程加快向民生领域拓展,包括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积极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职业资格互认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其中,粤港澳三地在医疗卫生合作与防疫数据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突破。随着“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一年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已引进13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以及4种进口医疗器械,为当地产科、肿瘤科、骨科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职业资格互认为港澳专业人士进一步打开通向内地市场的大门。早在2019年,广东省人社厅联合9部门对外印发《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大湾区职称评价体系、职业资格互认,以促进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近年来,广东持续拓展职业资格认可范围,在建筑师、律师、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社会重点关注的专业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并在全国率先试点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务员、出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郑景亮在香港有30多年教学经验,去年来到广州担任内地首家港澳子弟学校的总校长后感触良多:“来内地做教育,是因为觉得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需要配备优质的国际教育服务资源,我觉得自己过往在香港的经验,可用在大湾区内地帮助建立起这样一家匹配的国际学校。”
金融赋活??
拓展投资空间 挖掘产业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的跨境投资空间,稳步扩大居民相互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湾区通”工程自实施以来,持续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目前,香港、澳门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银行个人账户超18万户,拓展银联港澳版“云闪付”APP、微信和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大湾区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
去年2月5日,《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签署,跨境理财通正式推出。随着“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
资金融通流动将更好服务三地产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引入更多境外资本,尤其是将港澳地区的金融服务引入内地,灌溉本土经济,也为港澳的金融机构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指出,金融“湾区通”的核心是要通过资源重新整合带动大湾区制造业升级,以香港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好辐射带动内地产业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港澳相对成本低的资金支持湾区制造业的升级。
基层实践
河源借力赣深高铁通车加速“融湾”
“高铁开通以后,一小时就能到家,真的太快捷方便了,我现在经常周末回家陪伴父母。”从去年12月10日开通至今,赣深高铁已运营满5个月,周末车票十分抢手,抢票的人中既有像左先生这样回家探亲的湾区“打工人”,也有不少是趁着周末到河源等地游玩的湾区旅客。
赣深高铁全长43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途经江西赣州和广东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市。通车后,深圳至河源1小时通达,有力推动河源融入深圳都市圈,促进北部生态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动。
面向湾区大市场,河源文旅产业进入焕新升级的“高铁时代”。多数景区都进行升级改造,按照市场变化及新需求进行提升,并加强与沿线各高铁站点区域的旅游合作。河源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全面开花,为大湾区城市群市民量身定做多条经典旅游线路,把河源最具代表性的景色、人文“串珠成链”形成精品。
今年1月份,“中国万绿湖 世界中华龙”高铁列车首发,一张展现河源文旅魅力的流动“金名片”正式上线启程。
除了文旅,赣深高铁带来的产业协作空间,则具有更大想象力。“高铁是信息化时代或者数字化时代最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带来的要素集聚和扩散速率会成倍于传统工业时代。”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赣深高铁通车后,对北部生态发展区有重大突破意义,可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向山区地带拓展空间的重要桥梁。
“河源营商环境优越,从前期对接到动工建设,新区服务队伍的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高,坚定了我们选择河源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深圳市铂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野表示,将推动更多企业家朋友来这里投资,将更多湾区好资源嫁接当地。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河源已吸引卓翼科技、华冠科技等电子信息企业落户。预计到2025年,河源国家高新区手机整机产量可达2.2亿台。
随着广汕、汕汕、梅龙、广湛等多条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建成通车,广东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350’高铁”,内部城市间的紧密联系与产业协同,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朝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发展,铸就可期的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