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123+N”工作安排,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开启科技自信自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征程。
一、加强系统谋划,强化顶层设计
1.编制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尽快组织专家论证修改完善规划内容,争取上半年印发施行,以规划促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与科技资源体系化、协同化发展。
2.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对标国家、省最新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对历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出台新的创新政策,同时修订项目监督管理、高企补助、孵化器认定等到期的系列文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引导,创造科技创新优良环境。
3.多形式开展科技政策宣贯活动。开展科技下乡、业务培训班、一企一议、互联互通、媒体专栏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切实做好创新服务工作,让科技政策走进千企万户。
4.抓好省市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科学编制指南,强化入库审查,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做好绩效评价及验收工作,提高科研资金使用绩效,完成科研目标任务。
5.分类开展科技项目财务管理培训班。对科技项目、医疗卫生项目、人才专项等科技项目,根据其各自特点和资金使用要求,分类组织项目财务管理培训班,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发挥预期效益。
二、抓好“以升促建”工作,力争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
6.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抓好“以升促建”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快阳江高新区发展规划编制,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借此推动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定期向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汇报阳江高新区建设工作,力争阳江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同时,抓好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促进阳春、阳西、江城加快创建省级高新区,围绕创建工作改善园区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园区高企提质增量。
7.多措并举推动高企发展。做好服务引导和一对一指导工作,多形式多渠道推动有潜力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年内力争全市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
8.推动存量高企提质增效。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一企一议等形式,推动现存的126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能力、研发条件和研发团队等方面再上新台阶,扎实推动高企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9.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一批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的中小企业成长,年内争取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0家。
10.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抓好两省实验室组建的合金材料孵化与转化平台、海上风电水下结构检测平台和海上风电柔性海缆保护测试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把两省实验室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实效。探索实行在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上加入成果转移转化环节,强化科研成果为产业服务的支撑能力。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技术研究类项目突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导向,实现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有机贯通。
三、高效高质推动两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11.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破除制约两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改革运作管理模式、资金投入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两个省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
12.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五金刀剪、合金材料、海上风电等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凝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技术难题,争取年内申报5个 省级科技项目。
13.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根据研发需求,进一步提升现有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提高吸纳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引进2-4个高层次科研团队,举办产研对接、成果转化现场会议2-3场,高水平学术会议或论坛2场。
14.整合社会力量协同建设。用好省实验室招牌、用活省级财政补助政策,整合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化投入,充分依托高校、龙头企业创新力量和科研场地,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以实施扬帆计划为契机,依托北京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阳江分中心,建立人才联合引进、培养、评价机制。推动粤西地市建立实验室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术会议、论坛等交流活动,建立人才、设备、信息等创新资源共享的良好机制。
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5.加强和规范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目标,组建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
16.抓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研发条件建设和技术创新,促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增效,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话语权。
17.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推动阳江市拓必拓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按照省的要求,加大投入,规范化发展、高质量发展。组织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同时继续培育、组建新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认定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
18.提升创新载体服务能力。支持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与国际知名焊接企业德国卡尔克鲁斯公司共建“中乌院-克鲁斯华南焊接培训中心”,开展手工焊接和自动焊接方法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焊接技术支持。抓好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能源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阳江检测实验基地)、可再生能源投融资研究中心等三大风电产业平台建设,补足阳江市风电产业检测认证一环。
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承载地
19.加快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承载地建设。一是加强调研,摸清情况,理清思路,编制印发《关于开展加快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承载地专题调研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牵头单位的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部署,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为我市加快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承载地提供决策参考。二是依托市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推进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承载地具体建设工作。三是积极配合市自然资源局、市代建局等相关部门抓好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有序推进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同时跟进已与我市签约合作协议的3家高校的筹建工作,物色临时办公选址,围绕我市产业需求,初步开展产学研工作,尽快挂牌办公,为我市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承载地开好局。四是继续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沟通、洽谈,视条件成熟程度再引进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驻阳江。加快促成华南理工、省科学院等条件较成熟的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不断建设“产出成果丰富、人才集聚高效、产教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推动国内高端科创资源在我市聚集。
20.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鼓励和引导我市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按照“企业牵头、校企联动”模式,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孵化的研发机构,今年重点引导金风科技、明阳等企业将研发中心迁至我市或在我市设立研发分中心,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
21.对接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与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及重大科技平台合作,推动建立联合创新平台,促进大湾区科技成果在我市试验、中试和转化,加快推进广东省科学院阳江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我市落地建设。积极与大湾区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和产业服务对接,加快承接技术转移转化,实现互惠互助发展,依托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对接粤港澳地区高端制造业资源,吸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户阳江。同时,加强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对接合作,引入高质量科创资源。
六、布局科技创新项目,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22.组织编制2022年科技项目申报指南。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团队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各专题项目申报指南,做好项目入库审查工作,确保项目技术路线先进,切实推动产业发展。
23.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超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国际风电城和加快五金刀剪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立足食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结合省大专项任务清单,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创新资源向本市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统筹、规范使用好省“大专项”和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和带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4.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及现代农业领域前沿关键技术,试行由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出技术难题或重大需求,调动社会力量攻克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揭榜挂帅”项目,重点支持省内外有研究开发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或其组织的联合体进行揭榜攻关,集中精力解决1-3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
25.围绕社会发展、医疗卫生、节能降碳、海洋、生态环境、养老服务等领域的科技工作,推动新冠肺炎防控、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和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和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先进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应用。
七、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6.结合乡镇科技需求,组织市级科技特派员实施乡村振兴驻镇扶村“一对一”结对帮扶,为乡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同时,探索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的合作模式,运用科学种养和科技资源,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跟进和推动康顺等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和历年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
27.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阳春市建设澳洲坚果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转移孵化、推广普及先进农业适用技术为重点,打造一个产业特色鲜明、优质要素集中、科技创新、生产绿色高效、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农业科技园区。
28.加强“阳江市海水养殖种业创新发展协会”建设。为协会企业提供最新资讯、技术服务和产学研合作资源,推动协会企业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围绕整合全市海水种业产业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29.完善阳江市科技专家库。结合我市高层次人才库、“扬帆计划”创新团队和省科技厅专家库,完善提升我市科技专家库,从项目源头进行把关,提高项目立项质量。
30.加强与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沟通联系,组织调研,摸清我市产业创新与人才资源现状,理清产业发展思路,编制阳江五金刀剪与合金材料产业人才路线图,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1.实施阳江市五金刀剪与合金材料重点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引进高水平的创新团队3个以上、企业科技特派员5个以上。
32.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阳江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若干规定(暂行)》(阳发〔2017〕9号)的文件精神,通过柔性引进、团队引进、双聘等方式大力引进我市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配合组织部编制《阳江市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力为着力点出台新的人才政策,加快组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九、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33.围绕合金材料、海上风电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重点领域,全力支持引导孵化器建设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扩大科技成果示范和服务影响力,加强阳江高新区孵化器作为高水平国家级孵化器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投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创业导师服务、资源整合能力、孵化器链条建设等方面提高孵化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孵化器在承担社会职能、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34.加强创新监测数据分析研判。做好重点工作监测指标和相关创新数据的更新和分析,为科技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举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科技统计培训班,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充分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统计工作,做到应统尽统,扎实提高我市研发投入。力争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R&D占比)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