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8月10日召开的中共阳江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举措,号召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今日起,本报推出“新担当新作为开新局”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投产还不到3个月,已产出国内最大的10MW海上风电直驱电机29台,正开足马力生产三峡阳江沙扒四期项目7MW直驱电机,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这是东方电气(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阳江基地)晒出的成绩单。该公司全新研发制造的亚太地区最大的13MW永磁直驱电机,预计今年11月可完成样机制造下线。
在阳江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上,东方电气(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速度和奇迹正在不断上演。“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在新的征程上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在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林道平铿锵有力的话语,吹响了阳江新一轮大发展的冲锋号!
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需要有新思路、新担当。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市”,推动“123+N”工作安排,落实“两个定位”战略要求,着力建设“三个体系”,10项具体工作方案和重大项目清单……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措施有力,铆足干劲抓落实,担当有为开新局,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市”,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阳江土地面积7955.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1.2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58.6公里,共有123个海岛,宜港岸线长39.1公里。丰富的“蓝色家底”,是阳江发展的优势所在、底气所在。
在省委赋予阳江的“两个定位”战略要求中,“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城市”等关键词,都与海有着密切关系。无论从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还是从阳江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考量,“向海发展”都是阳江的必然选择,也是阳江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希望。
发展方向明确了,如何实现发展目标,是必须回答的问题。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快马加鞭做大做强经济蛋糕乃阳江当务之急,而夯实经济基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工业。
正因如此,我市审时度势,提出了坚持“向海发展、工业立市”的战略方向,并提出了着力建设“三个体系”,其中就涉及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和港口建设等,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今年上半年,我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3%,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充分展现了阳江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今年8月9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十四五”时期,阳江重点布局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4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4个新兴产业集群,并将阳江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新能源两大产业集群的核心城市。
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新认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与食品这两个产业都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前景十分广阔。在新能源领域,广东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禀赋,如阳江的装备制造、不锈钢材料制造、碳纤维制造等,对海上风力发电都会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加快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符合国家需求、符合广东需求,是非常有前途的产业。
目前,阳江合金材料、风电、五金刀剪、食品调味品、电力能源等临港工业蓬勃发展。其中,合金材料产业形成从上游不锈钢冶炼到热轧、冷轧、深加工的产业链,总产值突破700亿元,今年有望实现千亿级目标。风电产业实现从风电开发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并在全国率先向深海方向探索。
在做强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我市还谋划发展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日用化工、绿色建材等产业项目,着力培育更多产业集群。在滨海旅游方面,我市以国际旅游岛的定位,高标准推进海陵岛旅游规划,推动环岛碧道、云道、世界级渔港经济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擦亮“中国最美十大海岛”的金字招牌,推动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
向海发展、工业立市,阳江有优势、有基础、有抓手,唯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勇前进,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所擘画的美好蓝图,才能早日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以交通支点服务产业支点,打通阳江经济发展命脉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交通基础设施快捷通畅,经济发展才有活力和生机。阳江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城市。要发展壮大各类产业,还需进一步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以交通支点服务产业支点。
发挥交通支点的作用,要加快完善阳江对外连接的交通设施,在积极推进广湛高铁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动与深圳、珠海等地的快速交通连接,促进资源、要素便捷流动和高效配置,共享发展红利。
步入下半年,我市持续掀起阳江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高潮。先后在阳江高新区、阳西县召开了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总投资约1112亿元的6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竣工和签约。陆续与中国铁建等多家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由内凝神吹响发展号角,向外延伸借力央企助推,阳江全市上下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抓“双区”和前海、横琴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更大格局、更强力度、更实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双区”“双合作区”建设号角已然吹响,阳江“交通支点”搭建的速度极大影响着“产业支点”构筑的高度。
合金材料产业要实现千亿产值目标,风电产业要建成世界级基地,港口建设是“重头戏”。阳江港进港航道改造工程即将完工,#J1-#J2泊位建成使用,#J9-#J16等18个泊位加快建设,在建泊位数量创历史新高。大进大出的运输模式,将有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集群效益。
江湛铁路阳江站顺利通车,阳江机场加快建设。广湛高铁阳江段提前3个月完成征拆工作,速度为沿线7个地市中最快。沈海高速阳茂段扩建工程等8个重点交通项目超时序推进。产业园区扩容提质,高新区港口生活配套区首期商务写字楼、酒店等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阳江还有许多基建“新篇”亟待写就。我市按照“市内快速化、县际半小时、融湾1小时”目标,推动港口、高铁、高速、机场建设和市内道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市区与各县城间的瓶颈路、断头路,加快构建市内“六纵六横”快捷骨架路网。
一批全市重点交通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阳江与“双区”的时空距离,更好地服务阳江产业发展,为我市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集中精力建设“三个体系”,不断增强民生福祉
8月24日,经过700多个日夜奋战,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首期建设项目正式交付使用,首批740名新生将于9月入学,开启人生新篇章。这是阳江老百姓的圆梦工程,是提升阳江高等教育质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我市宜居生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快建立以临港先进制造业和滨海旅游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港口、快速交通和其他城乡建设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以优质教育、卫生和平安美丽家园为重点的宜居生活体系。“三个体系”牵动经济发展,涉及城乡建设,事关民生福祉。
剑指现代产业体系,林道平指出,阳江“发力点”在于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招商引资,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特色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往高端、科技和绿色方向转型。聚集提升发展食品产业、旅游业等。
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提出,全力推进155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基础设施体系,力争超额完成560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路通、财通、民心通,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市宜居环境指数也正加速提升。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效,平安阳江建设持续深化。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疫情防控长期保持低风险状态……
今秋开学,除了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外,我市32所义务教育学校加快改扩建,6个综合主题公园加快建设,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启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日俱增。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沿着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所制定的目标前进,阳江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定将变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