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关闭 x
客服

公众号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超市 > 鼍企必读 > 【必读】短期调整,快准狠,迎后疫情消费市场

【必读】短期调整,快准狠,迎后疫情消费市场

来源:和垚咨询  时间:2020-03-28  浏览:2335

转载分享: 
    引言2020年的新冠疫情犹如黑天鹅,不仅让全体中国人度过了一个极为漫长和煎熬的新春假期,更是让准备在春节市场大干一场的中国消费品牌迎来开年的当头一棒,集体哑火!在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调动下,疫情已经呈现积极扭转的态势,突然停摆的中国经济和消费市场必然也必须重新回到正轨上。那么面对后疫情市场的到来,中国消费品牌又该如何应对,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甚至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寻找到全新的发展机遇呢?本文权当抛砖引玉,提出相关的思考和策略建议。


疫情的爆发会如何影响中国消费市场?

    疫情的出现对于中国消费品牌的影响是毫无置疑的,但中国的消费品企业和品牌必须认识到这种影响是阶段性的,不能视之为常态来应对,更不适合因此来调整以往的既定战略和方向,反倒是对品牌经营和管理中的抗风险意识和能力敲打了一记警钟。因此,对于后疫情市场的恢复大家要充满信心,但短期内决不可盲目乐观。


    随着3月份到来,疫情已经被有效的控制住(尤其是湖北省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继续严控疫情不放松的同时,都在积极的推进恢复生产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中国的消费品企业和品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必须完成思考三连击:


  • 思考1:疫情的爆发对于中国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会产生哪些影响?

  • 思考2:因为疫情的爆发而被全面的压制的2020年春节消费需求和热情,随着疫情的可控到结束,是否会出现所谓的“报复性反弹”呢?

  • 思考3:正常的生活状态和消费节奏何时才能恢复正常呢?


    正常的生活状态和消费节奏的恢复不会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释放的过程。这里既有政府治理和管控是逐步放开的因素,也因为商业组织和形态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更有消费者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恢复也需要一个周期。

 

    中国消费品企业更应该对于疫情环境及相关的治理方式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要有高度的关注、清醒的认知和深度的思考:


    变化1:传统消费陋习被抛弃将获得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以猎奇和伪养生为概念的野味饮食必将被国人所抛弃,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禁食野生动物决定,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并最终落实到立法层面。


    变化2:品质生活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因为疫情的出现,让中国家庭和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思自己过往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尤其对于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国人,渴望更高级别的生活方式和需求满足会加速。


    变化3:家庭观念的回归值得期待。因为这场疫情,忙碌这么多年的中国人有了充足的时间的待在家里,陪伴父母、爱人和子女,朋友圈都成为了家庭厨艺秀场,指导做饭的APP下载量激增,小米电饭煲火爆脱销……停下脚步的国人,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让被遗忘多年的家庭价值观得到了一次难得而又充分的回归。


    变化4:抗风险意识将会影响中国家庭消费的短期影响。因为疫情的影响,让很多中国家庭的收入在短期内产生了波动,对于未来收入预期更倾向于悲观,这会极大的影响短期内的消费支配和决策,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将有可能被压制;而能够带来抗风险的消费产品和服务肯定有一定的机会。


    变化5:中国人的社交场景趋于小型化。中国人的社交热情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不会很快恢复和释放,也决定了短期内的社交需求趋于保守和谨慎,社交半径倾向于立足社区范围的短距离。社交所产生的消费场景更会偏向于小场景、小聚会。

 

    以上的这些变化和影响的思考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消费品企业和品牌在后疫情市场中该如何做,以及必要和必须的产品和服务的调整。

 

抓住后疫情市场品牌商必须做好三个“3”

    后疫情市场,这是个短期概念,主要指疫情从可控到结束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和消费环境的这个市场阶段。对后疫情市场的应对,不需要用长周期思考,而是要做好短期动作,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抓住可能的机会,转危为机!

    用最快的速度对接需求,对于用户进行结构化的梳理,挖掘各种业务机会消化存量,发动全体员工和社会资源来开展营销活动。

    可以总结为十六字诀:激活业务、深挖用户、盘活库存、全员营销。


从具体的策略打法上来看,品牌商必须做到三个“3”。

第一个3:促销-动销-旺销,全员撩用户

    因为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大量春节市场库存,品牌商必须有挖掘可能的业务渠道和机会,针对老用户和泛用户,制定灵活有针对性的销售价格和政策,快速实现库存消化和周转。完美实现第一波撩用户!

    以爆品策略为主旨,聚焦单品创新和产品上新去设计和制定高效系统的动销方案,通过体验优惠、多买激励的政策来吸引核心用户和粉丝、把他们发展成为品牌的增长合伙人,完美实现第二波撩用户!

    最后,制定分享优惠、分享激励的政策来鼓励核心用户吸引更多的泛用户参与到品牌销售的活动中,同时提供更多的相关高价值品类和服务,完美实现第三波撩用户!

    国潮运动品牌安踏的全员总动员:疫情期间,安踏就开展了一场完美的全员营销,从总裁到一般员工都配发了专属二维码,然后鼓励他们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同学圈等多个社交渠道去转发和推广。从库存产品促销,到新品上市推广,逐步推进,而且安踏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虽然结果还没有公布,但不少非业务部门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可以预见最终的业绩是可以令人满意的。

    后疫情时期伴随着消费力回升,中国消费者的线上购物习惯被进一步强化,这就是中国消费品牌抓住用户构建用户社群的最佳时机,完美的用户三连击,时不我待!

 

第二个3:清明-五一-端午,三个时间点步步为营

    中国消费品企业和品牌必须高度关注后疫情时期的三个重要的消费时间点:清明、五一、端午。这三个时间点将是中国消费市场回归和中国消费者需求释放的最佳周期,抓住这个消费节奏和市场节奏,必然会获得可观的市场收益。

    清明小长假,中国人传统的出行假日,结合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家庭型消费需求会比较旺盛,这会是中国消费市场需求释放的第一波;

    五一小长假,2020年的五一假期会有5天的时间,这将极有可能迎来中国消费者需求释放的一个小高峰,以娱乐休闲为特征的出游、社交、聚餐、购物等多种消费形式将会迎来爆发点;

    端午小长假,2020年的端午将极大可能成为上半年最为重要的一个节假日,也会成为近年来最被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不仅体现在大众的社交需求上,更体现在企业福利市场,而各种节日的欢庆活动也会非常活跃,中国消费市场将会迎来全面的回归。

    中国消费品企业和品牌一定要把这三个节奏点放在一条线上去思考,形成一个完整的行销和动销的策划案,去策划产品和服务、开展精准的渠道布局和市场投放,去设计每个时间节点传播的内容和促销的政策,尤其是和用户的沟通和价值传递。

    后疫情市场中国消费者整体消费的三个时间点逐一释放,最终在6月份端午小长假之后回归到疫情之前的正常消费和生活状态。其中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国外情况现在很不乐观,会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目前尚不能确定。

 

第三个3:快速完成调整铁三角,目标-计划-激励

    3月份是中国消费品企业和品牌进行目标调整的最佳窗口期。一季度的计划和目标已经基本落空,如何调整2020年全年的既定目标成为关键,3月份整个市场还没有恢复,是最佳调整期,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快速的做一些经营调整,把2020年原定计划重新做评估和修正,然后做细化分解,并围绕今年的现状修正实施计划,这时候可能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人员都要参与,不光是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相关配合部门都要参与制定整体执行计划。

    其中,激励的价值必须被高度重视!2020年在疫情突发和目标重做调整的情况下,激励更应该立足于正向激励。同时不能唯结果论,而要加大过程考核,设立单项指标去做定向激励,这样做效果会比较突出,而且短期内见到效果可能性较大。

 


    错过了3月份的调整窗口期,随着4月份的到来,消费市场开始回暖,整个运营都要开始忙碌了,原有计划和实际情况脱节的矛盾就会迅速显现出来,疫情对2020年经营目标的影响将会彻底成为最终结果。

 

后疫情时期,必须加快四大能力建设

    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消费品牌必须关注一些看似不紧急但却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往因为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消费品牌会做很多短激励,看重眼前,看重结果,但往往忽略一些需要长期去做的很重要的事情,而疫情的发生将会极大推动让品牌商重视能力的发育和更为长期能力建设。


第一, 参与未来竞争的基础建设—数字化

    在这次疫情中,最火爆的消费品牌无疑是以盒马鲜生、叮咚卖菜、每日优鲜等为代表的在线卖菜平台。相关数据显示,同比2019年同期,盒马鲜生和叮咚卖菜的销售增长达到200%,每日优鲜达到了321%,沃尔玛到家的增长达到了惊人的400%......这些品牌在特殊情况下依然风光的背后,其实正是未来商业竞争的最佳演练和示范。而这一切正式可以归功为数字化全面应用和实践。

    2020年疫情肯定会成为中国消费品企业开展线上业务的又一轮助推器,但如果还仅仅是停留在业务认知层面,显然就过于肤浅。消费品企业的数字化运营的紧迫程度已经需要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布局。中国消费产业和消费市场未来十年的运营和竞争都是基于数字化的基础建设和底层逻辑来开展的,具体会表现在:用户经营数据化,关键决策数字化,资源协调的可衡量,经营管理可视化,业务管理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柔性化,管理流程的可追溯。品牌的整体运营需要打开很多端口,既可以根据合作需要随时嵌入其他合作伙伴的业务体系内,又可以根据业务需要为合作伙伴提供最适配的接入方案。所有的这些未来商业形态,离开数字化的基础建设是完全无法开展的。

 

第二, 布局最后半公里,融入用户生活圈—打入社区

    在疫情期间,以社区为单位的商业配套表现极为突出,很多人的实际行动半径只有社区周边的500米,抢占社区消费最后半公里成为疫情期间品牌竞争的胜负手。可以预见,后疫情市场,各大平台和品牌对于社区商业的争夺和布局会进入非常空前激烈的状态。社区商业也必将会成为中国消费品未来十年竞争的主战场,能否依托于社区形态深度嵌入目标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和生活需求版图,将成为消费品参与竞争的关键和胜负手。中国消费品牌必须思考怎样打入社区,是自己通过地面模式直接打入还是借助社区生态的商业平台来进行布局,这不仅是策略,更是战略。

 

第三, 构建命运共同体—产业化经营

    中国消费品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主动积极的寻求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构建更为紧密的经营合作模式,加大合作的深度和质量。很多消费品企业在这次疫情中经营脆弱,表明看上去是因为瞬时的业务量断崖式下降,造成了短期的资金流停滞萎缩,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和品牌的经营呈现单一和孤立的状态,因此在突发情况下无法在价值链上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有效的经营联动和合作联盟,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抗风险的合作体。

 

第四, 主动为自己贴上安全标签—构建追溯体系

    疫情结束后,中国消费品企业必须积极思考怎么去构建自己的安全追溯体系。在企业的规范成本上加大投入,主动参与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或者引进相关体系。通过这次疫情,很多的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会得到高级别的重视,这会成为中国消费制造领域一个重要投资点。因为这次疫情暴露了中国社会公共卫生防疫的工作的漏洞,这也很可能成为中国下一轮基建的热点,同时反馈到产业链,对消费产业的安全追溯力度也可能会空前绝后。所以需要品牌商主动的去适应,主动的调整甚至主动的去构建一个安全追溯体系和一个固定的标准。

    以上四大能力的发育和建设,从企业经营和品牌运作的角度看,都属于典型的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这四个核心能力的打造,将直接决定了中国消费品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竞争的过程中是否有资格参与、是否有能力参与、能够走多远走多久!


结束语

    2020年的这场疫情,是偶然,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已经是既定的结果,焦虑也是多余。真正的挑战在于,疫情结束后才看清楚谁在裸泳,这场看似的“黑天鹅”引发了中国社会和各个产业的“灰犀牛”,全社会,各大产业分化必然会加速。对于中国消费产业来说,   “好企业好品牌”的时代已来,中国消费品企业和品牌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解决的源头都只能从用户和需求中去找答案和出路,疫情的出现只是一个加速器,认清中国消费产业下一轮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转变思维方式,重新构建增长动力,才是在疫情结束后应对需求回归和消费升级的根本出路,才能在中国消费产业新一轮的春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市场给与中国好品牌的更多的回报和奖励!

相关下载:
  •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