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在线
 
关闭 x
客服

公众号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经信息 > 重要通知 >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的通知(阳府〔2023〕14号)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的通知(阳府〔2023〕14号)

来源:阳江市政府网  时间:2023-06-28  浏览:1065

转载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阳江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阳江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9日


阳江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粤发〔2023〕7号)精神,坚持制造业当家,进一步推动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坚持“制造业当家”工作要求,切实将“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落到实处,实施工业振兴和制造业“千百十”工程,聚焦制造业当家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科学增长,争当粤东西北地区“制造业当家”排头兵,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阳江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制造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制造业增加值突破350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以上,实现超百亿元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70家,形成2个千亿级和6个百亿级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3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链主、专精特新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二、实施集群强链提升行动,在产业能级上实现新突破

  (三)构建产业区域高质量发展布局。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构建功能定位清晰、开发重点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的差异化产业带区域发展布局。江城区发展“3+5+1”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五金刀剪、绿色食品等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家电、激光增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服装鞋帽传统特色产业。打造厨房用品制造名城、百亿激光光谷,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阳江最大电商基地。阳东区培育发展超千亿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海上风电场建设,推动阳江核电7-8号机组前期工作。推动抽水蓄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氢能和储能产业发展。推进核电、风电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轻型能源装备制造。打造智能电器、机械装备、高品质紧固件三大超百亿产业集群,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五金刀剪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阳春市发展先进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阳西县发展壮大绿色能源、食品加工、绿色建材、海洋渔业、海洋重工等产业。海陵试验区打造特色水产品加工产业。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布局建设一批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合金材料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四)推动海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海洋主题”+“特色制造业”为发展载体,推动各县(市、区)打造地方特色海洋制造业,积极创建省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统筹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深耕“蓝色牧场”,建好“海上粮仓”,加快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示范项目。支持阳东区围绕深海养殖、渔港提升、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风渔旅”融合发展,探索创建阳东“飞地”“飞海”特别合作示范区。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对标全球海工装备标准,力推阳江高新金风海洋工程项目投产、中远海运海工基地等海工装备项目动工投产,尽早布局安装船、运维船等海工装备,完善海工装备制造、维护以及租赁环节,为海上风电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推动阳东区大力发展海工轻装备制造业和风电运维服务业,努力实现海工装备产业新突破。〔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五)壮大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巩固合金材料产业优势。围绕全产业链达2000亿元的目标,引导龙头企业增资扩产,力促甬金三期、硬质合金等项目投产,世纪青山高碳铬铁、甬金不锈钢水管项目动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全国不锈钢产业应用中心,拓展铝钛铜镁等高端合金产业,不断延伸下游深加工、交易市场环节,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合金材料全产业链集群之一。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以海上风电整机、风电机组零配件、海上风电建设运营及检测认证服务为着力点,推进中材叶片、东方海缆、蓝水海工装备等项目加快建设;精准招引国内外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等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落户,推动全产业链往千亿迈进。扶持海上风电运维产业,精准招引在风电整体运维、智能监测、维护检修、船舶服务、备件服务等领域综合能力强的运维企业,构建海上运维生态圈。支持阳春市建设中国标准化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壮大绿色能源产业。优化能源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推进风电、核电、抽水蓄能、太阳能、氢能等优势产业,抓好帆石、青洲等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建设,建成中能建35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力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向能源装备制造业延伸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六)提质升级百亿级优势产业。提升五金刀剪产业。围绕打造世界级刀剪之都的目标,加快王麻子科技项目、海联厨业厨房用品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拓展高端医疗刀具、粉末冶金刀、3D 打印刀等高端刀剪产品,推动产业往数字化、智能化、工匠刀剪等方向发展,创建省、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做大食品加工产业。发挥“中国调味品之都”品牌效应,力促加美味二期等项目动工,加快致美斋一期、高技食品等项目建设,推动安辰蛋白等项目投产,力促厨邦、卡夫亨氏等企业达产满产。谋划建设预制菜产业园,扩大“漠阳味道”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强新型建材产业。持续壮大新型建材产业规模,推动华润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及配套9MW余热发电项目迁移到阳春市,依托阳西资源拓展发展装配式建筑。做优轻工纺织产业。鼓励企业生产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向研发、品牌和全链生产服务转变提升,整合成“时尚阳江”服装产业品牌形象。推进智能家电产业。加快规划建设阳春智能产业园,对接全国家电龙头,推动家电重点企业落户,加强与五金刀剪产业协同发展,力争为智能家电提供优质配套材料。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依托阳春南药资源优势,在阳春建设中医药产业园,打造中医药产业智能制造基地。加快新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推动现有产业从原材料到深加工再到生物医药产业延伸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七)培育发展十亿级成长型产业。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发展,建设“新能源+储能”示范项目,形成储能系统和储能装备生产集聚区,加快阳西电厂1-6号机组储能调频项目、明阳沙扒科研示范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在阳西建设“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力争通过3-5年,打造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硅能源产业。贯彻落实《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把握省将我市纳入硅能源产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和组件产品集聚区的机遇,加快推进明轩光伏玻璃项目,引进光伏材料、储能电池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打造硅能源产业园。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招引一批新一代电子信息、激光增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夯实未来制造业发展基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强化产业链服务。落实产业集群“链长制”,加强合金材料、海上风电、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的供应链、信息链、服务链、人才链专项调度,提升产业链资源整合及协同能力。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发挥资源禀赋和原材料优势,推动现有产业不断提质升级,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强链补链,提升链条韧性。加强产业链企业监测。建立产业集群及产业链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发挥阳江工业大数据平台作用,定期收集更新全市产业链数据,强化产业链的分析研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九)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展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在五金刀剪、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围绕产品定位、品牌设计、外观包装等重点环节进行设计提升,支持工业设计应用向专业化、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倡导提供集成设计、并行设计、系统设计的解决方案,综合发挥工业设计支撑引领作用。实施“设计走进中小企业”工程。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企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向我市拓展业务、开设分支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差异化、品牌个性化等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工业设计服务,助推当地产品升值、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到2027年,新增培育2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工业文化助推行业发展的路径模式研究,支持行业协会等各类机构开展工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专项活动,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实施文化+产品系列行动,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对品牌建设、品质提升、提质增效的潜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到2027年,新增培育2家以上省级工业旅游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三、实施园区质效提升行动,在承载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十)高标准建设阳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实施《阳江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科学划定主平台红线范围,成立主平台规划建设指挥部和主平台开发运营公司,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结合省“五项提升行动”精神,围绕打造高标准主平台,统筹资源要素,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珠三角发达地区较高水平的转移企业,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成为沿海经济带主平台示范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城投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十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产城融合、功能配套”的要求,推动园区与城市配套的深度融合。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在主平台全面推广“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为企业发展、产业集聚、项目入驻提供良好载体。以建设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为契机,加快风电产业园的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人才公寓、餐饮购物娱乐等各种生活配套、公共交通的工程建设,及时调度督促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园区的配套水平。推进天然气“园园通”工程。加快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等省级园区2023年底建成从省主干管网连接直供。推进园区天然气大用户“最后一公里”管道工程,促进工业大用户企业天然气“自建”或“代输”直供。加快阳江LNG调峰储气库项目以及外输管道建设,争取2024年底建成直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在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用于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支持由政府和主平台运营公司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加强标准厂房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标准厂房建设规定、计划和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支持企业“拎包入住”。〔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城投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提升主平台市场化开发运营水平。实施企业化、市场化开发运营,由主平台开发运营公司承接省注入的资本金和有关资金,多渠道开展融资,用于主平台的开发建设。支持主平台开发运营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融资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或者通过金融机构或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进行贷款筹集资金,进一步放大省的扶持资金杠杆拉动效益。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厂房、综合管廊、人才公寓、环保设施、交通配套、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新型基础设施等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借鉴珠三角打造国内创新领先的产业新空间成功经验,寻求与珠三角专业园区开发企业共同打造阳江主平台特色产业园,合作推进主平台项目的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各项工作。〔市城投集团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十三)强化工业园区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摸清园区土地情况,包括未开发土地、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制定年度土地整备计划,建立园区产业用地导图、园区规划范围和项目布局图。加快解决工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工业项目优先、工业园区优先、拿地即动工优先”原则,科学配置用地指标。利用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做好土地储备,及时做好组卷报批工作,为项目落户提供合理用地。指导各园区按照《阳江市省产业园区扩园工作指引(试行)》推进扩园工作、拓展发展空间,争取纳入主平台范围。指导园区做好土地集约节约评价工作,争取在全省的土地综合排名靠前,达到扩园条件。〔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四、实施创新能级提升行动,在科创赋能上实现新突破

  (十四)构建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两大省实验室建设,深入实施合金材料、海上风电两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每年形成一批先进创新成果。围绕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争取中国科学院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在阳江建立实验室(分中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合金材料、海上风电、五金刀剪等重点产业龙头及领军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省实验室和创新平台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年产值10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着力推动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建设、广东省科学院阳江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搭建企业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支持引导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企业创新平台。力争至2027年,打造1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5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0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实现“发现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认定一批”,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专利、人才、融资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联合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进行产业化突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全市制造业技术创新需求,依托两大省实验室在全省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引领作用,围绕我市海上风电、合金材料、绿色能源和五金刀剪等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力争每年研究重大专项课题项目6个以上。加快广东“强芯”行动在我市落地,落实省建立健全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稳价长效机制,在原材料和基础件方面为省提供战略性能源资源供应保障。鼓励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重点研究项目,针对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工艺、品质和质量。力争到2027年,新增省级及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以上。〔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和细分行业,带动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在重点企业探索建立“首席数据官”,力争在2027年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贯彻到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制定合金材料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合金材料、建筑材料等重点高碳排放行业持续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推进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实施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推进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企业水循环技术改造和中水回用,创建省级节水标杆企业、省级节水标杆园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五、实施项目攻坚提升行动,在增势蓄能上实现新突破

  (十八)引导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聚焦关键领域推动一批制造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建立全市“增资扩产”工业企业(项目)台账,推动现有工业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加快建设。落实《阳江市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对企业就要素补贴、厂房租赁、高管人才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落实省工业技术改造“双增行动”,推动工业技术改造规模和企业数量“双增一升”,每年推动150家左右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省先进制造业投资和技改资金撬动作用,推动世纪青山镍合金技术改造、粤水电风电装备制造工艺优化等项目按计划实施投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牵头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十九)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加强重大制造业项目和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项目招引,锚定全国乃至全球龙头企业精准招引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重点产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机构拓宽项目信息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开展联合招商、以商引商、“头部企业”招商、“飞地”合作模式招商。组织参与国内外高规格展会和招商会,吸引优秀的客商开展合作。〔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二十)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强化项目跟踪服务。落实市领导挂点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实施“一项目一专班”全过程跟踪服务,运用工业大数据平台进行制造业项目全过程监控。发挥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的作用,实施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服务,协调解决项目从立项、建成到运营全流程遇到的问题,切实推动项目如期建设形成投资。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编制《阳江市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意见》,建立项目遴选评估机制,实行“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股权变更、用地转让”等环节的闭环管理,实施全周期动态评估和监督。力促项目动工建设。推广阳春“拿地即开工”的经验做法,通过当地相关部门发提醒函和律师函及落实监管协议等措施促项目动工,探索通过航拍等方式,及时精准调度督促限期开工。完善项目能耗、环评指标统筹机制,调剂逾期未开工项目能耗指标供应其他优质项目上马建设,督促已获得环评审批项目按时间进度要求加快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育苗壮干提升行动,在主体培育上实现新突破

  (二十一)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择优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遴选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成长性好、技术先进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鼓励支持总部型工业企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股权并购等方式打造“链主型”企业,构建产业链企业共同体,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组织控制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企业总部。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支撑作用,发挥大企业平台、渠道、品牌优势,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力争到2027年,新培育产业规模百亿级企业2家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二十二)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强中小企业成长辅导,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大的小微企业,力争2027年共培育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推动企业升规发展。开展“小升规”政策宣传工作,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优惠政策,督促县区按不低于发展预期目标的1.2倍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同时向税务部门、供电部门收集企业相关情况进行数据匹配,形成工作台账,力争每年实现60家以上企业完成“小升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阳江供电局、阳江市税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二十三)提升企业质量品牌能力。推动“阳江制造”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质量评比、技术攻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树立一批行业质量卓越的标杆,全面提升“阳江制造”产品质量。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政府质量奖和国际知名质量奖项,对获得中国质量奖和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的企业予以奖励,推动更多国家和省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和对口单位落户我市。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加大对“阳江刀剪”“漠阳味道”等阳江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广东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中国乃至国际商标注册、收购知名品牌,加强品牌整合,推动自主品牌“走出去”。〔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要素保障提升行动,在环境优势上实现新突破

  (二十四)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开展企业集中服务月活动,深入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困难。落实好国家、省、市助企纾困政策,做好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化解工作。落实阳江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改革实施方案》,切实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拓展政企互动沟通渠道,应用粤商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开办、投资、诉求、政策兑现等一站式服务以及从项目洽谈到投产提供全链条服务。对新落地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开展“一事一议”服务,推动项目纳入省重大制造业项目库范围,在用地、用能、环评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提前实施专人跟踪服务。〔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工商联、阳江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落实土地要素保障。建立工业项目保障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并予以落实,保障工业用地的发展空间。探索建立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库,确保工业用地总量稳中有升。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加大对优质项目的用地保障,确保将有限资源要素向发展前景好、土地利用率高、亩均税收高的项目集聚。鼓励采用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供地方式,提高项目落地效率,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落实省“节地提质”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工改工”,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市自然资源局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二十六)强化金融支撑保证。实施融资畅通工程,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重点对节能改造、智能化改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科技攻关等项目给予利率优惠、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以及信用贷款等金融支持。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成本负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的投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提高亩均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升级换代。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展制造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首贷、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等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市金融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行阳江市中心支行、阳江银保监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二十七)强化人才支撑保障。落实省制造业“十百千万”人才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优质企业等主体作用,建设“优秀企业家-制造业卓越工程师-制造业新工匠”培育梯队。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升级需求,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急需紧缺制造业人才,对制造业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新引进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扶持。依托重点制造业企业新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依托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扩大校企合作规模,打造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利用中小企服务等平台,加强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力争每年培训超2万人次。〔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八、保障措施

  (二十八)强化组织保障。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把推动制造业当家作为各地各部门工作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带头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将制造业当家落实到位。县镇两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责任。参照省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制造业发展纳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增加政府绩效考核中涉及制造业的指标权重。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领导干部重要培训内容,持续开展领导干部制造业综合素质培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组织部牵头,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二十九)落实省“粤产粤优”综合评价。全面发挥“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改革牵引作用,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提高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效益,推动科技、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中配置。落实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粤产粤优”综合评价,把推动“制造业当家”落实情况,作为各地各单位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在推进制造业成效较好的县(市、区),在用地、人才、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大力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我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及效果,推动制造业当家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我市工业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表扬宣传一批制造业优秀企业、企业家和南粤工匠,增强社会对制造业当家的价值认同。开展“阳江制造”文化系列宣传活动,讲好“阳江刀剪”“阳江豆豉”“漠阳味道”“阳江海上风电”故事,将阳江制造业历史文化和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文化内涵上进一步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结合职责抓好落实〕

相关下载:
  •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