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日前透露,《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已获部长办公会正式审议通过。彭红兵就《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解读和宣贯,并布置安排重点工作。
《指南》编制背景智能传感器是指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等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是集成传感器、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
彭红兵指出,传感器将是未来万物互联的核心基础。当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正处于跨界融合、加速创新、深度调整的历史时期,呈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特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推动计算架构、模式及智能传感出现重大转折,市场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5年我国智能传感器市场为533亿元,预计2019年达到96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
对于国内产业发展情况,彭红兵表示,当前,我国一批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部分技术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此外,随着传统半导体代工和封测厂商进入智能传感器领域,国内产业组织模式以专业化分工明确的虚拟IDM模式为主。
与此同时,我国的智能传感器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核心制造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创新产品少、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当前本土传感厂商主要采用国外仿真工具,核心制造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科研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综合实力较低。
《指南》主要内容围绕未来发展需求和趋势,工信部电子信息司按照工信部部党组的要求,去年4月份开始启动《指南》的编制工作。经过框架编制阶段、组织调研阶段、修改及征求意见阶段后,行动指南于2017年1月经部长办公会正式审议通过。
据了解,《指南》的编制目的就是为了紧抓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焦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重点应用领域,有效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
根据《指南》,总体目标是,到2019年,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产业生态较为完善,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国际先进企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有效提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二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是生态体系基本完善。
《指南》涉及四大主要任务一是补齐设计、制造关键环节短板,推进智能传感器向中高端升级。
主要是开展设计、制造、封测和集成技术研发,强化前沿技术战略布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在智能传感器设计集成技术方面,推动基于MEMS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设计技术的研发;提升MEMS传感器集成化水平;研发具备信息采集、存储、计算、判断决策等功能的智能传感器;推动传感器由分立器件向系统整合、应用创新方向发展。在制造及封装工艺技术方面,推动研发主流和特种MEMS工艺技术;推动深硅刻蚀、薄膜沉积、薄膜应力控制等核心制造工艺升级;推动圆片级封装、3D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二是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健康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
加强消费电子智能传感器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完善新型高端汽车智能传感器布局。推进工业智能传感器智慧应用。拓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应用领域。
三是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标准、知识产权、检测及公共服务能力,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建立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其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成果,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骨干,设计与制造技术达到国际水平。主要任务是:突破敏感材料、关键工艺、软件算法等发展瓶颈;研发深硅刻蚀加工技术、圆片级键合技术、集成电路与传感器系统级封装技术、通信传输技术等共性技术;积极布局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适用于消费电子、工业、农业、交通、生物医疗等行业的量大面广智能传感器以及面向航天航空、深海探测等特殊应用的智能传感器产品。建立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智力资源比较丰富地区,打造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产业集聚区,推动重点侧翼地区产业发展。引导智能传感器产业组织方式向虚拟IDM模式或IDM模式发展。开展产业链升级行动。
下一步明确四大重点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相关工作。
推动产业集聚区优先发展,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在局部形成突破;综合利用市场、政策、项目等手段,引导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持续优化人才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通过联合研发、并购等途径提升企业实力;促进部省合作,推动示范应用。
二是加快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鼓励在产业集聚区开展省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汇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切实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材料、工艺、设计、集成等共性技术难题;做好统筹协调、差异化分工, 各产业集聚区结合区域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中心;在运行效果良好、发挥作用突出的省级创新中心基础上建设国家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等资金渠道,加大支持力度,打通基础技术、通用技术,掌握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布局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设立相关产业基金,围绕超越摩尔定律相关领域,尤其是传感器领域,开展投资。
四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营造良好产业环境。
通过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结合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需求,帮助企业对接技术、市场资源,扶持企业成长,为产业发展服务。